嬰幼兒發燒的3 個處置方式!醫師警告超過38 ℃且持續3 天就要小心! 對大部分的新手爸媽而言,一發現寶寶發燒,標準動作幾乎是抱著孩子往醫院衝,即使半夜,也一定要到有急診的醫院就診,相信很多父母經歷過這番「震撼教育」,實在是擔心孩子會燒出問題使然。因此,關於發燒,父母有必要多了解一些…… 孩子發燒,總是讓新手爸媽感到萬分緊張,往往一發現寶寶發燒,就抱起孩子往醫院衝,即使在半夜,也會到有急診的醫院就診,深怕孩子有個閃失。提醒父母,為了孩子的健康,有必要了解更多關於發燒的事。 (寶寶發燒不可怕。圖/shutterstock) 釐清發燒的原因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表示,「發燒的定義是指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≧38℃,肛溫是最接近身體內部的中心溫度,但三個月以下的嬰兒,或一個月以下、體重過輕的新生兒,則是改量腋溫與背溫」。至於嬰幼兒為何會發燒,他說,可從兩大主因說起: 1. 穿太多或身處悶熱環境 父母總擔心孩子怕冷,習慣性會幫寶寶穿多一點衣服或蓋很多層被子,加上環境悶熱,於是出現體溫升高的情形,一量體溫,「哇!38℃」,父母緊張極了,於是趕快帶孩子就醫。醫師說,「急診室常見父母抱著發燒的新生兒來就醫,醫護人員一看到寶寶,裹得像粽子一樣,這時,幫忙解開衣物散熱,不久,寶寶的體溫就回復正常」。 他解釋,「嬰兒的中樞神經控制系統還不成熟,控制體溫的能力較薄弱,體溫也容易隨外界環境溫度變化而升降」,因此,讓寶寶置身在通風的環境、適宜的室溫下,並不需要穿太多衣服,至多比大人多一件即可。 2. 感染病菌引起的發炎反應 當身體受到病菌感染而出現發炎現象時,會藉由發燒發出警訊,「這是正常的免疫反應,可以幫助白血球抵抗入侵體內的病菌」。醫師指出,常見引起嬰幼兒發燒的病因大致有6種原因: (寶寶發燒不可怕。圖/shutterstock) 發燒的處置方式 只要一查覺孩子發燒,父母多半想要立刻帶去醫院就診,但醫師表示,「不論是哪一種病因引起的發燒,在初期,其他症狀並不明顯,即使送到醫院,醫師也難判斷是何種原因造成,更無法進一步治療,一般處理方式就是開立退燒藥。因此,如果是剛剛發燒的話,不建議馬上就醫」。那麼,家長該怎麼做呢? Step 1 .發燒初期的觀察 確認寶寶的體溫偏高時,先檢查寶寶的衣物是否穿多了?被蓋是否蓋多了?所處環境是否悶熱?如果
發表文章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22的文章
- 取得連結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
寶寶體溫過高過低該怎麼辦呢?如何正確測量寶寶體溫? 嬰兒的體溫調節功能還不穩定,外界因素都可能會造成影響。而為了更能掌握寶寶的健康狀況,正確地測量和解讀體溫,確實是父母應該了解和學習的部分。 在正常的健康狀態下,人體的標準體溫約在36℃~37℃。如果38℃以上就是所謂的「發燒」,低於35℃就是體溫過低;無論哪種狀況,都代表人體可能受傷害的警訊。 6 因素.可能影響體溫 雙和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表示,一歲內嬰兒的體溫與成人接近,但因為體溫調節中樞還沒發育成熟,所以很容易受到疾病、動作或外在環境等因素所影響。 1. 疾病 當寶寶受到病毒、細菌感染,或身體有某部位產生發炎反應等,都可能會導致體溫升高而發燒。 2. 室內不通風 冬天因太冷而緊閉門窗、夏天沒有保持良好的氣流空間,都會讓室內不通風而悶熱,不但讓室溫升高,連帶也可能影響寶寶體溫。 3. 穿得太多 許多父母認為寶寶年幼抵抗力弱、皮膚薄,擔心他怕冷、受寒,往往會用自己過度的標準幫寶寶穿上過多的衣服,這樣反而會使其體溫上升,甚至更容易流汗。 4. 剛洗完澡 一般父母會用溫熱的水幫寶寶洗澡,除了水溫的影響,剛洗澡完也會使體內血管呈擴張狀態,因此整體的體溫會比較高一些。 5. 哭鬧 對寶寶來說,哭鬧是用到全身力量的動作,促使血管擴張、滿臉(甚至身體)通紅,還可能手腳用力,因此可能使體溫升高。 6. 身體活動後 隨著寶寶學會翻滾、爬行等動作,他就會精力充沛地到處探險,一刻都停不下來。因此,特別是在遊戲完或剛從戶外進入室內的活動之後,體溫會有一段時間處於偏高的狀態。 電子溫度計.量體溫好幫手 想知道寶寶的體溫是否偏高或偏低,最直接且主觀的方法即用手觸摸皮膚,如摸額頭判斷是否發燒;然而,這種方式相當不準確,還會影響後續的處置。因此,採用「溫度計」來測量體溫才是最正確的做法。 醫師表示,早期是使用水銀溫度計,有易碎和影響健康、汙染環境等疑慮;現在則大多改用電子溫度計,安全性高,閱讀數字更方便清晰。就準確度來說,只要使用方法正確,兩者是差不多的。 測量前與測量中.注意4 事項 想要測量出準確的體溫,醫師表示,從外在因素、定期校正到測量方式與停留時間等等,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。 1. 去除外在因素 如同前面提到,除了生病,寶寶的體溫還可能受到任何外在因素所影響。因此,建議在適當的環境中(如安靜且通風良好的房間),等待約15~3
- 取得連結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
嬰幼兒發燒全攻略!寶寶量體溫的3 重點&送急診評估4 指標 寶寶一旦受到病菌感染,常常會以發燒的症狀表現,相信新手爸媽看到寶寶因發燒而不舒服的樣子,就會感到很心疼、著急。該怎麼為小嬰兒正確量體溫?什麼時候要立刻就醫?由兒科醫師分享正確的觀念,讓爸媽不必再驚慌失措! 嬰兒的抵抗力較差,一出現發燒的狀況,新手爸媽無不手忙腳亂、緊張萬分,往往想趕快抱著寶寶衝急診。 注意3 重點,正確量體溫 想知道寶寶的體溫是否偏高,最直接的方式是用手觸摸寶寶的皮膚,然而,要判定寶寶是否發燒,還是要先排除外部因素,搭配使用溫度計測量,才是最正確的做法! 1. 排除外在因素,注意測量時機 嬰兒的體溫調節中樞還未發育成熟,因此體溫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所影響,像是當寶寶穿太多衣服,就容易使寶寶的體溫升高。 建議爸媽要留意測量時機,像避免在替寶寶洗完熱水澡、喝奶後,或剛哭鬧完、大幅度活動後量體溫,先等寶寶平靜下來再來測量體溫 ,準確性較高,較容易觀察出寶寶是否發燒。 2. 檢視溫度計狀況 家中的溫度計若已經使用一段時間,可能導致準確度下降。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指出,若發現家裡量測的體溫,跟在醫院差距很大,可能代表溫度計比較老舊,可以將溫度計送至原廠進行校正,或者購買新的溫度計。另外,在測量之前,要先注意溫度計是否呈「歸零」的狀態。 3. 選擇測量部位 醫師指出,發燒的判定標準,為身體內部中心體溫到達38°C,值得注意的是,隨著量測工具、部位的不同,得到的結果也會有些差異,像是量腋溫時,量測結果平均會比肛溫、耳溫低,大約為37.2°C。另外,使用額溫槍測量雖然快速方便,但較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影響,使用時除了要依照說明書操作外,最好還是以其他方式測量體溫較為準確。 (小嬰兒量體溫方式。圖/《媽媽寶寶》) 若要幫小嬰兒量體溫,建議測量肛溫,但新手爸媽可能對量肛溫感到困難,因此也可考慮測量與肛溫接近的腋溫。醫師指出,寶寶在3個月大以前,不建議使用耳溫槍測量,因為耳溫槍的原理為偵測耳膜的溫度,而新生兒的耳道較小、狹窄,使得量測的結果較不準確。 注意寶寶發燒階段,照護方式不同 寶寶發燒時,需不需要立刻退燒?由於發燒是身體免疫的機制,為一種「症狀」而非疾病,因此治療的重點在於治好疾病,而非排除發燒的現象。醫師指出,是否要吃退燒藥,應以孩子的情況做判斷,像如果寶寶的體溫偏高,
- 取得連結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
寶寶發燒抽搐像中邪?4個熱痙攣特徵爸媽必知 2歲的小寶發燒到40℃,突然嘴唇發黑、眼睛上吊,甚至手腳抽搐,嚇壞在家照顧的阿嬤,急忙送醫急診,小寶爸媽也請假趕到醫院,醫師診斷後告知是「高燒合併熱痙攣」,小寶爸媽追問熱痙攣是什麼?有沒有後遺症?阿嬤則擔心地直說,要帶小寶去收驚。 2歲的小寶發燒到40℃,突然嘴唇發黑、眼睛上吊,甚至手腳抽搐,嚇壞在家照顧的阿嬤,急忙送醫急診,小寶爸媽也請假趕到醫院,醫師診斷後告知是「高燒合併熱痙攣」,小寶爸媽追問熱痙攣是什麼?有沒有後遺症?阿嬤則擔心地直說,要帶小寶去收驚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指出,熱痙攣即熱性痙攣,好發於6個月至6歲幼兒,據統計,6歲以下每25人中有1人發生過熱痙攣,是兒科常見的急診狀況。醫界主要說法是幼兒腦部尚未成熟,受高溫刺激,引發腦細胞異常放電,而產生痙攣動作。任何會造成發燒的疾病,都可能誘發熱痙攣,包括上呼吸道感染、扁桃腺炎、腸胃炎、腸病毒、泌尿道感染等。確定熱痙攣已排除其他疾病,如腦炎、腦膜炎等侵入中樞神經的疾病後,可確定為良性的熱痙攣。 典型熱痙攣不影響智力發展 發作時保持口鼻暢通 6歲後很少再發生良性熱痙攣,不會留下後遺症,更不會燒壞腦子,影響智力發展。當孩子發燒並抽搐時,家長難免驚慌,醫師提醍要保持鎮定,觀察孩子發作情形,並記下抽搐時間,對醫生的診斷處理會有所幫助,典型熱痙攣有以下特徵: 1.發燒超過38.5°C,常見在39°C或40°C。 2.發燒第一天就出現抽搐情形,而且只有一次。 3.全身僵硬攣縮、四肢對稱性抽動,常伴隨兩眼上吊、嘴唇發紫、牙關緊閉、口吐白沫、失去知覺等現象。 4.抽搐時間通常不超過5分鐘。 醫師表示,熱痙攣無法預防,當孩子突然發作時,照顧者應協助孩子保持口鼻暢通,千萬不要在嘴裡塞入任何物品。急診常有醫護找不到照顧者的情形,因為現在很多家庭是阿公阿嬤帶孫,長輩怕金孫咬到舌頭,常直接將手指伸進孫子嘴裡,反遭咬傷,送孫子去急診,自己也順便到外科治療手傷。其實孩子熱痙攣發作時,並不會咬到舌頭;如果進食時昏倒,先看有無食物阻塞呼吸道,若無明顯異物,不必強行取出,以免造成嘔吐反射,導致吸入性肺炎。 6 歲後仍持續發生 須進一步檢查釐清是否為癲癇 大多數的熱痙攣發作會自行停止,雖有可能復發,但頻率不高。有研究顯
- 取得連結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
孩子突然發生「熱痙攣」該怎麼辦?除了4 項應變措施,父母還須做1 件事! 昨日(9/27)知名Youtuber彥婷發文紀錄兒子小黃金發生「熱痙攣」的過程,也引起許多爸爸媽媽對「熱痙攣」的關注,而彥婷也分享醫師的建議,在孩子發生熱痙攣的第一時間,除了4項照護措施,爸爸媽媽也要記得做「1件事」。 看見自己的小寶貝突然全身僵直、身體不斷抽蓄,甚至出現眼球上吊、舌頭外翻的現象,相信做為父母都會為眼前的景象感到焦急不已,然而,上述卻是兒科門診中常見的「熱痙攣」症狀。 「熱痙攣」是一種合併發燒與痙攣的現象,經常好發於6個月至5歲以下嬰幼兒,其中,又以9個月至1歲半的孩童需特別注意。由於嬰幼兒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,因此,當孩子發燒時,體溫急速上升,就有可能會出現「熱痙攣」的現象。 (「熱痙攣」常見於兒科門診。圖/shutterstock) 「熱痙攣」4 大典型症狀 雖然「熱痙攣」的典型症狀(如抽蓄、身體僵直等等)與「癲癇」發作的症狀有些類似,但「熱痙攣」通常出現在發燒的時候,且常為單次性發作。而「熱痙攣」4大典型症狀包含: 1. 體溫高達38.5 °C 。 2. 發燒的第一天內,就會出現痙攣(抽蓄)的症狀,且只發作一次。 3. 發作時間通常低於5 分鐘,會自行停止。 4. 全身且對稱性的痙攣症狀,除了手腳,還包含眼睛上吊、嘴唇發紫等。 「熱痙攣」發生應採取4 項措施 看見孩子突然發生「熱痙攣」,相信所有爸爸媽媽都會因為擔心孩子而感到慌張不安。昨日(9/27)知名Youtuber彥婷就發文寫下兒子小黃金發生「熱痙攣」的過程,也讓不少爸爸媽媽更加留意這個常見於兒科門診的症狀。 而子沐在文末也分享了醫師給予的建議:當孩子發生熱痙攣時,爸爸媽媽須先用手機錄影,記下孩子發生痙攣的過程,並讓孩子側躺,這樣帶孩子就醫時,醫師也比較好判斷孩子抽蓄當下的狀況。 除此之外,當孩子發生熱痙攣時,爸爸媽媽應立即採取以下4項措施: 1. 保持口鼻暢通,勿往孩子口中塞入任何物體,避免受傷或堵住呼吸道。(基本上,寶寶熱痙攣發作時,幾乎不會咬到舌頭。) 2. 讓寶寶躺下(頭部側一邊或側躺),讓口水或異物能流出,避免孩子嗆到。 3. 盡量少移動寶寶的身體、保護頭部,並移開四周可能會傷害到寶寶的物品。 4. 若是熱痙攣發作超過5 分鐘,應立即就醫。